“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是我学生时代的课文《端午的鸭蛋》中的一段话,多年过去,汪曾祺先生笔下这段描写高邮咸鸭蛋的话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念念不忘。以至于长大后我专门买回高邮咸鸭蛋,一筷子戳下去果然滋滋冒出红油。
在我的家乡福建漳州,人们把端午节视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而诞生,在我的家乡,屈原被称作“水仙王”。旧时漳州城在五月初五要祭祀“水仙尊王”,至今城内仍有水仙王庙。在我的记忆中,村里每年的端午节都十分隆重。打“午时水”、“走贡王”各种活动当地的特色活动,热闹非凡,对于这些活动,人们往往在端午节前就已经着手准备。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这些端午习俗习俗从古流传至今,仿佛没有分毫改变。如今的端午,家家户户依然会在家里门楣上挂上艾叶、菖蒲,用以防蚊防虫、辟邪驱魅。小时候我不喜欢菖蒲艾叶的味道,无端觉得刺鼻难闻。但现在,由于举家从乡村搬到了城市,儿时的那把带着露水的新鲜艾叶再也难以寻觅,心里又感到一些若有似无的遗憾。
大人们讲包粽子称为“裹粽”,从小到大,我吃过的粽子都是肉粽。奶奶是我们家的裹粽能手,她的手仿佛带着魔法,包出来的每一个粽子形状规整,小巧可爱。包好后一起上锅蒸,嘴馋的我不顾粽叶烫手,手口并用,囫囵吞“粽”,只觉得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超市里卖的各色粽子包装精致,品种齐全,但始终不如记忆里奶奶亲手包的好吃。我也说不清是怀念粽子的味道,还是怀念无忧无虑、已然消逝的珍贵童年。
一月月相似,一年年不同。时光总是默然向前,或曲或直,没有挺留的暗角。如今我已经长大,对于离家工作的我而言,端午节更多的代表了的是团圆的契机以及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喜好热闹和团圆仿佛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每逢端午节假期,无论工作多忙,我总渴望能从福州赶回漳州与家人一聚,但总被忙碌所害。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许多古老的端午习俗延续至今。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世界广大,虽然各地的端午习俗不尽相同,甚至粽子的口味也有诸多差别,但其中所蕴的美好情思却是别无二致的。在我心中,粽子无论咸甜,唯有与家人相见。
一岁一端午,一岁一安康。如此岁月静好,时常相聚就已经是俗世生活中的大幸。人间俯仰,悲欢何限,世事漫随流水,唯有团圆如故。今年的端午已经要到了,天涯路远,惟愿人间团圆。(中建海峡:汤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