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儿时的记忆里,清明,总是湿漉漉的。然而,历经多年,如今的我亦觉得清明暖温温的。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细雨飘洒,草木初绿,上下混沌一片湿漉。伴着湿雨,天空略显晦暗,恰恰调出了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湿雨衬托了清明“欲断魂”的哀愁,更是清明成就了诗咏传诵的“雨纷纷”。烟雨笼罩山野,羊肠小道变得泥泞难行,扫墓人三三两两,携幼扶老,肩上的耘锄开山辟路,发丝沾着细雨,扫墓人脚步坚定地走向思念的坟丘。这是一场伤感寂寥的行旅,湿雨给扫墓人的身体感受增加了一份难受,给扫墓人的心灵体会增补一份难过。
烟雨霏霏,青草何离离。这份湿漉既是自然体现,也是扫墓人内心流露。锄净一片乱草,置下几杯浊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寄哀思,泪打青衫湿。扫墓人的一日便是在湿中度过,无处话凄凉。
然而,除尽坟头草,体热渐发汗;哭尽无数哀,热泪长盈眶。扫墓追思,坟边燃旺的纸钱,暖了雨沾湿的发丝,碑前祭拜的浊酒,入肠暖胃也暖了心。清明的印象也不是一味凄凉,温情倒是清明的底蕴。
逝者长已矣,存者永怀念。记住,就是最好的敬仰。今日我培土、展墓、挂青以怀念故人、寄托哀思、礼敬祖先,他日后人亦为我如此。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情感,传承有序,绵绵不绝,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不断地祭拜逝者进而成为逝者,清明节便承载了生命的轮回与传承,岁月的流转与更迭。百坟拱起,千碑林立,都在诉说着纪念的故事,都在筑造着人性的温情。
所以,清明才会成为流传千年的节日,同其他温暖热闹的佳节一样受人喜欢。兄弟姐妹在这一天重聚,一起追思先辈,一起关心家常。小孩儿不懂清明,但是他们期待美味的祭品,祭拜祖先后,祖先就将美味赏与我们了。人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满足了憧憬而又再憧憬,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深受安慰。因为人们知道,祖先在,亲人在,后代在,总有人在关注我,鼓舞我,陪伴我。生命不息,希望不灭,心中生暖意,便怡然自得。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每逢清明,烟雨苍茫,情寓于景;“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祭祖扫墓,寄托思念,情重于景。湿与温是清明的表与内,湿是对清明的一种渲染,温是对清明的一种诠释。
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诉哀思。清明,不只是节日,更凝聚着温情,传承一种文化。